新闻资讯 > 企业动态

News

吴闻文:精益求精的医学奉献者

2017

YERS

08

MONTH

11

DAYS

 2017年8月4-5日首届长城骨科论坛暨第十四届北京骨科年会(BOA)首届京沪骨科峰会于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来自骨科学术领域的专家与学者共聚一堂,交流、共享自己在骨科工作中的经验。

 4日下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北京304医院)骨科主任吴闻文教授在脊柱专场中担任主持工作。吴闻文教授作为国内脊柱外科的探索者和先驱者,带领团队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脊柱侧弯矫形手术,曾率先开展“脊柱多阶段截骨术配合鲁氏棒矫正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转化生长因子ß提取、纯化及骨修复作用”、“腰椎获滑脱症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等多项科研工作,并多次获得了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是享誉国内脊柱外科界的专家。


微信图片_20170811182359.jpg


在悬壶济世的过程中,吴闻文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在骨科领域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8月4日下午,骨卫士记者在BOA会议现场有幸遇到刚刚结束主持的吴闻文教授,以专访的形式,听他将从医多年的一些感悟和经验娓娓道来。


2.jpg

图为吴闻文教授在BOA会议现场



诊断方式应“由表及里”

在骨科医生的诊断过程中,通常会遇到一些困惑:无法仅凭影像准确地做出判断,或者患者所出现的症状与影像显示不符……这都会对制定治疗和手术方案造成困扰。


吴闻文表示,骨科尤其在腰椎方面需要医生掌握更为丰富的知识结构,通常医生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不能准确找到疼痛来源。因为腰椎神经是多重支配的,所以哪里疼不一定就是哪个部位的问题。他举了个例子:人的腰椎分为五块,如果第一段腰椎疼,不一定就是那段腰椎有问题。但是相对来讲膝关节疼就是膝关节本身的问题,与其他部位无关,这是腰部与其他部位的区别所在。


医生通常遇到的第二个问题是:影像学与症状不符。往往也对诊疗制造屏障。譬如说骨刺问题:有些骨刺在影像学显示上很小,病人却很疼。有些骨刺影像显示已长得很大,但病人却不疼或只有轻微疼痛感。“这不同于诊断肝炎,只需要通过化验获取转氨酶数据。”吴闻文如是说。在肝炎检测中转氨酶数值越高,就代表肝损伤越厉害。但放在骨科腰疼的问题上,就不能单纯凭影像或数据去理解。


在病情诊断中,吴闻文还提到了躯体化障碍对医生诊疗的影响。躯体化障碍是一直种特殊的精神疾病。通俗地讲,躯体化障碍是感觉身体难受,但经过各种理化检查,均未发现各种客观异常变化,或发现轻微异常变化不能解释如此严重的临床表现。吴闻文说:“慢性刺激久了,就容易变成了精神困扰”。他谈到一个病例,一个患者总感到手指疼痛,手术切除掉疼痛部位后患者还感到剩余部分疼痛。对此他这样建议:如果患者几次治疗后依旧不适,医生就要考虑到心理问题。“现在很多医院都配有心理测评中心,可以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如果发展为心理疾病,是可以用药物控制的,这需要医生深度挖掘。”吴闻文如是说。


医学是一门由内及外、由表及里的功夫,往往非常考验医生的技术和深度挖掘能力。吴闻文给予青年医生的建议是:诊断中首先应仔细询问患者的既往病史,其次还要为患者进行详细的身体检查,通过各项科学数据对患者的身体情况有一个整体性判断。在治疗期间应随时观察病情发展,从很多综合方面做出分析,要充分意识到疼痛来源的复杂性,忌讳“当机立断” 。目前骨科腰椎诊断中依靠影像资料的比较多,普遍缺乏一个诊断的“金标准”,当然,这个金标准需要医生用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自身不断的钻研去成就。


术后感染重在预防 时时观察迅速处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是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相对其他部位,椎间隙部位血运不够畅通,极易感染。” 吴闻文认为椎间盘感染的严重性在于:难治疗,一旦感染到脊髓内就会危及到患者生命,致残性极强,这也是令很多青年医师头疼的问题。所以他建议,椎间隙感染要从预防做起,尽量将不可控因素“扼杀”在苗头。


谈到此方面的经验,他认为首先病人选择上要谨慎。特别是患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高危感染人群,要慎重手术,尽量采取保守治疗方式。若必须手术,除了术前要高度无菌处理,在手术环节中还要尽量减少组织损伤和出血、严格控制手术时间,操作中要降低电刀的使用频率,最大程度减少出血和损伤。


在术后患者都会有残留出血的状况,而血液是细菌的培养皿,因此医生要特别注重彻底止血。手术后也面临着渗血,此时医生要注意引流,将伤口的渗血引出来,也是预防感染的一个重要措施。除此以外手术后要对病人的体温、C反应蛋白等一系列体征数据进行收集和观测,以便有问题及时处理。如果出现了术后感染,吴闻文建议在第一时间搞清病原菌,及时使用对应的抗生素以阻断病情恶化。他说:“现在虽不提倡医生使用抗生素,但我个人建议在紧急情况下适度使用,以避免感染加重。”


科技进步推动骨科医学的发展

谈到骨科技术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吴闻文用四个字表达:息息相关。随着科技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小创伤、精准化、个体化的治疗被越来越被追捧。“过去没有核磁、CT等技术手段,给诊疗也造成了一定障碍。”在旧时代,“开刀破腹”式的一探究竟并不罕见,为了搞清病情患者在检查和治疗中也承受着很大痛苦。


吴闻文回忆往昔:技术不发达时做腹腔镜至少打两个洞,甚至三个。“现在单洞也可完成手术。我们还能通过影像定位导航,越来越精准,实现手术的微创化也是关爱患者的体现。” 


他这样描述3D打印技术在骨科中的应用:根据患者的型号个性化的生产定制,与量体裁衣是一个道理。日益成熟的培植技术让人们逐渐不再为某个“零件”坏了找不到替代物而恐慌,譬如软骨的培植技术。科技助力着人类的梦想,试管婴儿、手术机器人、VR技术、远程医疗……即将有更多的创新产品和科学技术被应用在骨科乃至整个医学领域,吴闻文表示,组织工程的发展将是未来骨科领域的重大趋势。


应打破随访痛点

术后的随访关系着治疗质量,也关系着患者的健康。在此方面吴闻文表示,现阶段医生有两大痛点:一是重视程度不够,二是因工作太忙没时间随访。 他表示,前几年在联络病人非常困难,失访率很高。而现互联网普及,吴闻文认为微信群的建立可以给随访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可以在微信群中通过发送照片、语音等形式及时与患者交流。“医生自身一定要重视随访工作,最好建立表格和随访制度。”吴闻文如是说。


在随访过程中,也会遇到患者不配合的情况。“要和病人多做沟通,建立信任,让病人愿意和自己沟通”,如此的主动方式不仅会增强医患信任和随访效果,也是医患关系的升华。 


骨科领域的治疗对很多患者意味着:高辐射、大手术、久卧床、大伤口,多并发症……让很多人“谈医色变”。医学之美,在于帮助患者解决病痛之后,医者自身也感受到快乐和满足感,作为医者更高的境界在于不仅在医术上精益求精,并且在治疗过程中多为患者考虑,让患者少受痛苦。

Copyright © 2016 orthoguard.cn All Rights Reserved 骨卫士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81675   京ICP备16021500号-1   京ICP备16021500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9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