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29日,由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秘书处、北京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办的“第六届长城骨科交流会暨第十九届北京骨科年会(BOA)”在京召开。骨卫士作为本次年会的支持单位,对会议进行全程图片直播,即时提供1500余张会议照片,阅读量达20000余次,及时向骨科同仁分享了会议精彩时刻。
▲与会专家合影
▲会议现场
本次大会以传承、创新、协作为主题,邀请了来自京沪两地的骨科专家学者,围绕骨科热点问题、前沿技术展开讨论与交流,为广大骨科医生提供了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盛宴,推动北京及京津冀地区骨科领域的高质量发展。
开幕式
会议开幕式由大会执行主席、北京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十三届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北京积水潭医院副院长吴新宝教授主持。本次大会主席、北京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医学部主任唐佩福教授,上海市医学会骨科专科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副院长张长青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创伤医学中心主任、北京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十二届委员会主任委员、长城骨科论坛创始人、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深圳大学医学部主任姜保国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九、十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原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北京积水潭医院首席科学家田伟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会长、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张英泽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BOA创始人、北京协和医院邱贵兴教授,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北京医学会会长封国生教授出席开幕式并发表致辞。
▲吴新宝教授主持开幕式,唐佩福教授、张长青教授、姜保国院士、田伟院士、张英泽院士、邱贵兴院士、封国生教授致辞
院士论坛
在本次会议设置的院士论坛环节,张英泽院士以《思考是创新的源泉》为题,分享了多个创新转化成果的研发思路及心得体会,强调思考与创新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田伟院士发表《机器人AI助力骨科创新发展》学术演讲,他认为,通过医务人员与机器人和AI的合作,将大大提高医疗行业的效率和精确性。姜保国院士以《大学附属医院的学科建设》为题,分析了大学医院和学科人才及大学医院各学科间建设的关系,明确了学科带头人在大学医院学科发展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蔡郑东教授、上海长征医院肖建如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李淳德教授、北京积水潭医院蒋协远教授主持院士论坛。
▲院士论坛
大师讲坛
在大师讲坛环节,北京积水潭医院王满宜教授在《骨折治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专题报告中总结认为,了解历史有助于总结经验,而明确现有条件有助于预测未来。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陈仲强教授在《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外科治疗》报告中指出,如何降低神经损伤的发生,提高治疗的有效性仍是现存的问题。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副院长张长青教授在以《术后精准负重——骨折全过程治疗解决方案》为题的汇报中建议将负重的理念传递给相关医生,以促进骨折术后的康复治疗更加体系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张伟滨教授在《骨肉瘤肺转移综合治疗相关研究》的报告中分享了大量临床实验研究后相关病例的临床治疗效果,令到场学者收获颇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刘忠军教授在《3D打印假体助力开启精准脊柱外科新时代》主题演讲中分享了目前3D打印假体在脊柱外科的临床应用现状及其团队开创性研发了自稳型人工椎体优势。北京医院薛庆云教授在题为《骨质疏松症与骨科医生的恩怨情仇》的演讲中建议,骨科医生应重视骨质疏松症的全面评估和综合治疗。北京协和医院翁习生教授介绍了OA的诊断及治疗进展。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陈华教授介绍了大面积软组织创面合拢技术要点。
▲大师讲坛
学术论坛
开幕式后,大会设置了包括骨肿瘤、肩肘、基础、足踝、老年、护理、微创、中西医结合、创伤、关节、关节镜、感染、脊柱(一)、脊柱(二)共14个分会场,通过病例分享和专题报告等方式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关节分会场
▲脊柱(一)分会场
▲脊柱(二)分会场
▲创伤分会场
▲中西医结合分会场
京沪交流会
目前,北京骨科历届年会已发展成为立足北京、联合上海、面向京津冀乃至全国的品牌学术活动。此次会议的京沪交流会设置了创伤、关节、脊柱三个分会场,来自北京和上海的骨科专家齐聚一堂,创新性的通过学组融合的方式,针对各学组难点和痛点问题,开展主旨演讲、病例讨论等学术活动,将京沪交流水平提升到了新高度,为推动我国骨科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六届长城骨科交流会暨第十九届北京骨科年会(BOA)已圆满结束。未来,骨卫士将继续在骨科专家指导下开展骨科慢病诊疗服务,为健康中国贡献更多力量,为实现让骨骼更健康,让生命更美好的使命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