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自2009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以来,政府人均补助标准从15元增加到了2017年的50元;服务项目从9类增加到12类,服务对象覆盖了城乡全体居民,并突出儿童、孕产妇、老年人以及重点疾病患者的健康管理。
7月10日,国家卫计委举行7月份的例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司的高光明副司长,国家卫生计生委项目资金监管服务中心张朝阳主任和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刘泽军委员向大家介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有关情况,并对媒体提出的10大问题作出解答。
国家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司的高光明副司长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自2009年开始实施以来,至2016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标准从人均15元稳步提高至45元,项目内容从9类扩展至12类,主要针对我国当前面临的慢性病患者人数快速增加、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新旧传染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等主要公共卫生问题。
服务免费,直接面向群众,主要由全国71万多家基层卫生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提供。例如,为居民建立电子化的健康档案;为0-6岁儿童提供家庭访视和随访服务,非常熟悉的免费接种疫苗服务就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内容,0-6岁期间,根据国家接种的程序表,在出生时接种两针,到6岁完成,一共接种28次;还有为孕产妇提供建立《母子健康手册》和产前检查以及产后访视服务;为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空腹血糖、血脂、心电图、腹部B超等健康体检;为高血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以及肺结核患者提供随访和用药指导服务等。
根据医改监测数据,截至2015年底,全国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76.4%,分别管理高血压、糖尿病患者8835万人和2164万人,老年人健康管理1.18亿人。2016年,全国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91.6%,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达到91.06%,6岁以下儿童管理率达到92.4%。
为指导和督促各地规范开展服务,国家卫生计生委会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建章立制,先后制订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指导意见》等,并适时进行修订,使工作有章可循。二是严格考核。2011-2017年,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财政部,连续7年委托第三方对各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情况进行考核,累计考核107省次,建立了考核结果与资金拨付挂钩的奖惩机制,共落实奖惩资金1.1亿元,有力地推动了项目的开展。三是加大宣传。先后组织编写了面向群众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100问》,邀请林永健著名演员制作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公益广告,在央视多个频道播放,并免费提供给各地使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惠及千家万户的一项民生工程。2017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从45元进一步提高至50元,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视和关怀,克强总理、延东副总理对此项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国家卫生计生委高度重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李斌主任、马晓伟副主任对做好项目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主持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工作,要求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狠抓服务质量,提高群众获得感。
下一步工作将主要围绕提高居民感受度和增强居民获得感,做实、做精、做细项目,推动服务再上新台阶。7月份,在全国范围组织开展主题为“你健康、我服务”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宣传月活动,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是宣传月活动一个组成部分。下一步,我们将以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同质化为突破口,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逐步向居民个人公开电子健康档案。及时总结地方好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向全国推广。鼓励地方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多种线上服务的形式为群众提供便捷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健康管理在基层。
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刘泽军委员
北京市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这项工作始终坚持立足“健康北京”的发展战略,按照统一管理、条块结合、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思路,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北京市政府的领导下,不断地健全管理机制,强化体系建设。
从2009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以后,我市居民健康指标有了很大的提高,人均期望寿命由2009年的80.47岁上升到2016年底的82.03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由2009年的14.55/10万和3.49‰,下降到2016年的10.83/10万和2.21‰,分别下降了25.57%和36.68%,基本达到国际的先进水平。
主要工作:
第一,逐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着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为完善体系建设,我市不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硬件建设和队伍培养。2006-2016年,全市社区卫生基本设施设备配备经费已经投入了31亿元,提升了硬件服务的能力。截止到2016年底,全市运行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1950家,农村地区设立村卫生室一共2745家,实现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全覆盖。全市社区卫生从业人员35105人,相比2009年增长了28.2%。为加强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能力提升,实施了十百千社区卫生人才的培养,实现了人才培养的机制化和规范化。
第二,全面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北京市为常住居民免费提供12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通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北京的全面落地,各项工作成绩逐渐凸显。一是全市健康档案服务管理稳步推进。截止到2016年底,全市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共计1754.54万份。二是预防接种服务成效显著。预防接种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已连续32年无脊灰野病毒病例,连续20年无白喉病例,另外麻疹、百日咳、新生儿破伤风、乙脑、流脑等疾病发病率已降低到历史最低水平。三是重点人群健康管理全面实施。为老年人、孕产妇、0-6岁儿童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肺结核患者、慢性病患者等提供全面的健康管理服务。截止到2016年底,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已经达到327.89万人,培养家庭保健员2万多名,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97.49%,0-6岁儿童保健覆盖率达到98.9%,老年人健康管理率始终保持在66%以上。四是健康教育服务不断提升。构建了市、区、基层医疗机构三级健康教育服务网络,运用个性化与普及性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使北京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逐渐得到提高。五是中医药健康管理规范实施。通过中医体质辨识,对老年人健康状况进行中医体质分类,并给予中医药保健指导,通过家长对儿童进行中医饮食调养、中医保健等指导,改善儿童的健康状况,促进儿童生长发育。
第三,不断扩充服务内容。在注重常规工作开展的同时,北京市还从群众健康实际出发,优化服务政策,改进服务措施。一是深化和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行以预约就诊以及将健康管理融入诊疗服务全过程为主要理念的服务模式,打造签约服务团队。截止到2016年底,全市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团队是3762个,组成人员共计17053人,全市累计签约384.16万户,771.11万人,常住人口签约率是35.49%。二是加强孕产妇全程动态管理,强化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对高危孕妇的初筛和规范转诊随访,明确高危孕产妇分级分类标准,使高危孕妇尽早纳入孕产妇保健管理的系统。三是在全国率先开展一类疫苗接种后异常反映补偿工作的基础,同时建立了预防接种异常反映补偿全程引入商业保险的服务机制。四是与市综治、公安、民政等部门研究制订了《北京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监护人申领康护管理补贴的暂行办法及实施细则》,提高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发现和管理率。
尽管我市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距百姓的需求和期盼还有一些差距,各项工作还需要扎实推进。在此,希望大家一如既往的关心北京市的卫生健康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我们也有信心把国家基本公共卫生工作能够深入地推进,使百姓能够有更多的获得感,为实现健康中国、健康北京的目标作出更多的贡献。
国家卫生计生委项目资金监管服务中心张朝阳主任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自2009年实施以来,受到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家卫生计生委项目监管中心连续七年作为第三方组织开展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绩效考核工作。
具体工作情况:
首先,我们认为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的设立具有重要的意义。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健康中国建设的主要目的和奋斗方向,是深化医改的总目标。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体现了党中央以人民的福祉为工作重点的决心和意志。基本公共卫生项目是以城乡均等、全民免费为设计特点的基本卫生服务项目,它的实施在国际上再一次树立了中国公共卫生品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使得群众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具体表现在:一是群众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知晓率不断提高,满意度保持在较高水平,获得感进一步增强。2017年对常住居民的随机调查结果显示,受调查居民对项目免费政策和基本健康知识的知晓率达到了88.67%,比2013年上升了49.52%,受调查的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和儿童家长等重点人群服务对象,对所获得的健康管理服务的综合满意度为89.25%,比2011年上升近9%。89.23%的重点服务对象认为,自己或者家人获得的服务有助于预防疾病、改善健康。92.51%的重点服务对象表示,愿意继续在基层获得基础的服务。
二是重点人群的健康档案动态使用率不断提升。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的控制率有所提高,据各省区市考核结果显示,老年人、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率基本达到了国家年度目标,在提高考核要求的基础上,重点人群获得服务的真实性和服务质量总体仍呈现提高的趋势。现场考核抽查显示,2016年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的真实性均达到95%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表完整率、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为69.27%和58.71%。抽查的2015年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服务的真实性达到了99.3%,规范管理率为64.56%,预防接种服务持续保持较好水平,各区县适龄儿童预防接种建证率均达到了100%。
三是项目资金管理规范性不断改善,实施质量逐步提高。2010年度到2014年度期间,现场考核的各类健康管理率服务的真实性、规范性整体呈增长趋势,资金管理逐步规范,资金的到位率、资金的支出率和专项核算比例不断提高,资金支出违规率大幅度下降。
四是本公共卫生项目的实施得到了政府的全力支持。一方面是服务内容逐步扩大,资金投入得到保障。自2009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以来,政府人均补助标准从15元增加到了2016年的45元,服务项目从9类增加到12类,服务对象覆盖了城乡全体居民,并突出儿童、孕产妇、老年人以及重点疾病患者的健康管理。第二方面是规范考核和科学评价成为这个项目的品牌,考核评价工作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和财政部统筹组织,建立起了有效的监管制度和统一的技术规范,并将考核结果与下一年度资金拨付挂钩,这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建立长效绩效评价机制的公共卫生项目。
通过连续七年的现场考核评价结果来看,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一项符合医学规律、体现国家责任、满足群众需求、奠定健康基础、展现科学管理的民生项目。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不懈,不断完善,切实落实,一定能为改善国民健康发挥更重要的、更加基础的作用。
各媒体提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10大相关问题
21世纪经济报道:下一步我们怎么去提高公众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知晓率?以便进一步提高这些服务的可及性。
高光明:关于提高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群众知晓率的问题,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各级出资,自愿免费向全体人民提供服务。刚才听了介绍大家都很清楚,很多是给重点人群和重点慢性疾病给予特别的健康管理。对整个人群,其中有一部分服务项目涉及。既然是自愿加引导的原则,提高老百姓对这个项目的知晓率就显得至关重要。要提高知晓率,毫无疑问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宣传。刚才提到,今年7月份在全国开展宣传月活动,就是为了在全国形成共同宣传的声势,尽可能把我们的宣传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所以很多地方提出来的,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等,就是为了把宣传工作落到实处,首先让老百姓了解这个项目,然后再寻求这个项目的服务。
同时,我们认为,非常关键的是必须要持续地改进基本公共卫生的服务,因为居民的口碑才是最好的宣传。我们要结合家庭医生签约、分级诊疗制度等等,这些很好的工作抓手,大力推动签约服务模式,将宣传融入到日常服务中,通过优质的服务提高广大居民对项目的知晓率和认可度。我曾经去过很多基层调研,包括去西藏,在那儿确实看到那么多农牧民到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健康体检,寻求各种服务,确实很受鼓舞。在一些特大型城市,比如北京,它的宣传也下了很大功夫,但是又面对着一些特殊的情况。
刘泽军: 北京这块工作是三个层面,一是通过我们的网站,卫生计生委的网站、社区服务中心的网站也有,把基本卫生服务项目和有关实施工作向社会公布。另外也有媒体宣传,包括宣传片,大家可能有些人已经看到了。二是我们印了大量的海报,包括宣传折页、手册,通过全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下发到各个社区、辖区和街道,从社会到街道社区这个层面来进行。再一个层面就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务人员和家庭医生,直接面对辖区内人群进行主动宣传。另外,我们在全市培养了20余万名家庭保健员参与到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每个社区都有家庭保健员。再有,开展一些服务的监测咨询,一个是直接对家庭,再一个请专业机构也搞一些专项的咨询、服务。所以现在来看,整体上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知晓率还是逐年在提高,他们有一个表,大家在网上可以看到,是在逐年提升的,到现在已经能够达到83.09%,这是综合评价的指数,包括知晓率。整体上来说,还在进一步推进之中,我觉得这项工程也受到老百姓的欢迎。
21世纪经济报道:从今年4月份开始,陆续有媒体报道,安徽、福建、浙江有家长和基层的疾控人员向媒体反映,出现了部分二类疫苗供应不足的情况,我想知道,这个情况是否属实,供应不足是全国性的还是仅仅是一些区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有一些分析认为,这种供应不足是因为供货方式发生了改变,预计今年下半年这个情况会有所缓解,不知道现在二类疫苗整体供应情况怎么样?这种分析是不是符合事实?
高光明: 情况是这样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根据法律规定,第一类疫苗,是由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二类苗不在这个范围里面,具体情况可通过新闻处了解有关信息。
南方都市报:刚才高司长提到,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向居民个人开放健康档案,这个能不能请您具体解释一下?之前我们健康档案是不是比较封闭?之后怎么考虑向公众开放?
高光明:关于如何用好居民健康档案的问题。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飞速提高,实际上我的同事到一些发达国家,到英国去,它的健康档案还是纸质的,就在全科医生诊所里面。因为我们国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投入了相当的资金,建立了一些信息系统,地方也非常重视,也拿出了一部分资金在中央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各个地方信息系统的管理水平。应该说,个别地方也有些居民甚至基层的医生也反映,现在我们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这么发达,怎么进一步提高居民健康档案使用率。
我们从国家层面做了一些工作,一是合理确定健康档案建档率,不盲目追求量上的提高,2015-2017年最近三年,我们从中央角度将电子健康档案的建档率一直稳定在75%左右,就是为了让地方进一步丰富电子健康档案的资源,同时提高电子健康档案的质量。二是加强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制定了电子健康档案的数据集标准,为电子健康档案下一步互联互通提供基础条件。三是在考核中将健康档案的建立和使用列为重点考核内容。同时,各地积极动脑筋、想办法,在地方有一些创造性的工作和做法,其中就有把电子健康档案向公民个人进行开放。我出去调研的时候去了几个地方都见到了,比如在四川庐州的叙永县,是一个农业县,向个人开放了电子健康档案。这次来了江苏张家港的同志,他们那个地方向当地居民开放了电子健康档案,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张家港代表:目前,张家港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基本达到了记录居民个人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相关信息的目标。到现在为止,全市有103万多常驻居民拥有了自己的健康档案,建档率已经超过82%。居民健康电子档案对公众开放主要是通过张家港市民网,居民通过实名认证后就可以在市民网上询自己的健康档案的相关内容。在PC端,居民查询自己健康档案的时候,为了保护自己个人的隐私,通过短信验证码,居民输入短信验证码以后才能看到自己健康档案完整的信息。
在手机端,主要是通过手机APP和微信公众号,来实时向居民推送医疗机构的检验检测报告。老百姓使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有几个好处:第一,是比较省心,因为原来我们这些诊疗信息、检验检测报告都是纸质的,在我们电子档案记录的老百姓一些基本的健康信息、医疗机构的检验检测信息、和一些卫生服务的信息是连贯的完整的,老百姓不用再去费心思去整理、收集。第二,比较方便。我们试用范围,所有的医疗机构的检验检测,报告只要一出来,老百姓的手机上就能够得到消息然后进行查阅,而且居民还可以绑定自己家人的信息,家人可以实时查验他们的检验检测报告结果。第三,是比较实用。我们在手机端或者在电脑上查到的检验检测报告跟医疗机构打印出来的检验检测报告结果是完全一样的,老百姓到外面大医院就诊的时候,之前可以通过手机、网络,把一些检验检测的情况传给外面的专家,供专家查询和参考。
三九健康网:今年财政对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投入大概有多少?怎么保障这笔资金落实到位?
高光明:今年还像去年一样,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也专门提到了,今年现在已经定了,还是按照人均增加5块钱,但是因为财政改革方面的原因,原来已有的相关项目要合并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同时,要推动一些具体的项目。比如前面讲到的高血压基层同质化的防治,我们现在也在着手做,估计将来会有专门的新闻发布会。大家看到墙上的宣传画,有一个二维码,写着基层高血压管理办公室,实际上我们已经在试运行它的网站,以及有关信息移动互联服务。
财经传媒健康点:可能很多医生都反映,健康档案填写起来比较花功夫,以后有没有可能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减轻他们的负担?更好地把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提高上去?
高光明:要想电子健康档案将来越有用,肯定要有一个基础性的工作。基础性工作一定是由开创的人来做,开创的人一定是比较辛苦,当然我们也会想办法,比如说用电子信息技术,尽量给大家减少工作量。
财经传媒健康点:有一些医生反映,现在公共卫生绩效发放会晚一些,可能会延时发放,未来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高光明:关于绩效,按照我们和财政部的有关文件规定,必须在绩效考核合格后才能发放。而考核,因为全国要一盘棋,地方先考核,中央最后考核,所以发放相对比较晚。我们也了解了各地的反映,今年开始,已经把中央的考核提前,以往都是7、8月份,今年已经挪到了5月份。
财经传媒健康点:将来有没有可能个体诊所来申请公共卫生服务?
高光明:关于个体诊所能不能纳入其中的问题,咱们想到一块儿去了,我觉得这个方向就是所有有合格医生在基层工作的地方,都应该可以使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为老百姓提供满意的、合格的服务。这是一个标准。
新华社:高司长说到其实现在大数据应用,包括这些信息化的手段,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老百姓获取基本卫生公共服务。下一步咱们国家在用信息化进一步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面有没有什么想法或者是小目标,怎么样能够再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早日实现?
高光明:一个是移动互联方便群众,希望有一个具体的小目标的问题。应该说在日常工作中到基层调研的时候,在基层发现了一些非常好的典型,甚至我觉得我都愿意在那儿做一个市民,因为他们帮我们把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确实落到了实处,而且很方便老百姓。比如在哪儿调研,当地有二维码我们都会刷一下,看看里面到底提供什么服务,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特点,都不错。后来因为手机内存有限,删了一些,但是我现在手机里面还保留着四川成都旁边有一个新津县的“健康新津”,大家在微信公众号里查可以查到,里面吸引我的就一点,我觉得足以让我保持这个微信号了,里面所有的预防接种可以预约,这多么方便我们孩子们的家长。现在很多地方因为没有这么一个看起来简简单单的功能,大家必须要到预防接种的现场预约,预约了第一次,第二次会接着帮你预约,但是一旦断了以后,如果你作为新津的市民会感觉到很轻松。我们也会逐步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向全国进行推广。
实际上我们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我们让各地自愿上报已经有的微信公众号和APP,现在我们手里面掌握了4000多个,但是因为功能上要进行梳理,4000多个要靠人去梳理,所以大家现在要去查的话,在我们司的专栏里已经有,但是没有对外宣传,搜索功能还不行,我们在抓紧做这方面工作,条件成熟我们也会宣传,把它挪到委网站首页上,让大家查询基层医疗服务机构能够为老百姓提供什么样的便捷的电子化服务。
新华社:刚才提到对于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和标准化建设的问题,我们知道疾病普变化,包括整个城镇化带来一些健康的问题也是在不断动态变化的,对于科学制定动态的调整相关的评价标准方面有没有什么样的应该注意的地方?
高光明:绩效的动态调整,也和我想到一起去了,我们司组织了一个专家班子进行了研究,初步的研究已经结束了,就是要用制度来管理项目,根据项目设定的目的,通过筛选,有进有出,科学设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当前项目已经有七八年,先把现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工作做扎实,将来我想会有文件向社会公布的。
北京电视台新闻中心:刚才刘泽军委员给介绍了北京市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上面所做的工作,那么关于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到目前为止,对北京市来说分级诊疗有没有变化?或者以后怎么更好的全国人民来北京看病?
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负责人:家庭医生签约按照我们国家的部署,北京市也是一直在不断推进之中。按照分级诊疗的政策,北京市是以医联体的形式进行整体的服务,而家医签约作为我们社区的一个主要的工作手段,在积极探索和推进之中。目前我们签约也是各个机构在有序推进,也创新了不少签约方式。比如海淀区做的家医助理,使签约更加有效和有工作深度和广度。比如朝阳区,我们进行了一个专科医生与全科医生相结合进行签约,使签约更加和分级诊疗结合起来,医联体中上级医院的专科医生能够跟签约的社区医生紧密结合,使签约服务对象能够得到,比如说他有高血压,可能我们签约的人能够得到一个上级专科医生和全科医生综合的管理,使我们的签约人能够非常好的享受到三级医院的服务和社区家庭医生全方位的健康管理。
刘泽军:另外,我们还利用我们这么多年来培养的家庭保健员,这是慢病管理的一个很好的方式。目前我们已经培养了20.8万人,这支队伍都是来自慢性病病人家庭,如果谁有这个需求可以向我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申请,经过我们的培养和培训,拿到证书以后,可以对家庭进行健康管理,成为家庭医生的一个支持的力量。健康靠谁?不单是靠我们的家庭医生,更主要是靠居民自己。所以,通过签约,使我们健康素养和健康能力,还有我们整体的管理和整体的服务都有一个很好的提升。实际上我们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家医签约,去年发布了以后,都是为了百姓的获得感和百姓的知晓来提供的。
北京市坚决按照国家的要求,目前335个中心、1500多个站,合起来3万多医务工作者一定会为大家服务好,希望媒体朋友积极参与我们家医签约服务,我们非常欢迎大家到我们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去签约,为大家提供好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