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置换能有效缓解关节疼痛,逐步恢复关节功能,提供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它已成为一种为病人和临床医生广泛接受的治疗关节疾病的常用方法。现在开展与操作关节置换的医院和医生越来越多,许多县级医院或年轻医生都在做。其实关节置换手术对于医生的技术要求比较高。怎样做手术才能有效达到预期效果呢?今天,我们特邀骨卫士医生集团签约张波教授,与年轻医生浅谈关节置换的经验分享。
张波教授,骨卫士签约专家,原成都军区总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现廊坊爱德堡医院骨科常务副主任、关节科主任;中国医促会骨科疾病防治委员会委员及关节外科学组委员,国际矫形与创伤学会中国部关节外科组委员,四川省医学会骨科专委会委员,四川省医学会骨科专委会关节外科学组副组长,全军第一届关节外科学组委员。擅长关节炎、股骨头坏死、四肢创伤、骨肿瘤、人工关节置换术、人工关节翻修术。
骨卫士医生集团记者(简称“骨卫士记者”):
张主任,现在开展关节置换的医院和医生越来越多,许多县级医院或年轻医生都在做。但关节置换也是一个难度较高的手术类型,考验主刀医师的技术水平。在这方面,您能向年轻医生分享您的建议么?
张波教授:
随着医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社会老龄化加重,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骨关节病已成为常见手术方式。很多基层医院的年轻医生也开始做关节置换手术。其实关节置换手术的要求很高,在开展一台关节置换手术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
首先年轻医生要有夯实的知识储备,一定要系统地学习关节外科知识。有条件的可以到国内外知名的关节中心学习和培训;条件不成熟的年轻医生,自己一定要从多方面学习理论知识,如通过专业书籍、网络课堂、手术视频等途径来提高理论知识储备。
关节置换对技术水平要求高,年轻医生需要不断地去体验和提高。我个人建议年轻医生不仅要勤学习还要勤思考、多练习,明确学、思、练三者之间的关系。正如韩愈所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习中要不断的反思,思考是否有更好的手术方案,思考自己掌握的技术还有哪些不足之处,这样才能够不断提高。
要想做好关节置换手术更要有严谨的工作作风与踏实的工作态度。在术前要制定好关节置换方案。我自己在给病人做手术前都进行模版测量,判断病人的特殊性,假如发育不良的话就要慎重选择假体等等。而且很多时候,在实际手术时遇到的情况和术前预设的情况不一样,这就要求医生要及时应变。手术完成并不代表治疗的结束,术后也要进行评估。每次手术结束后我都要对比患者术前术后的影像资料,看是否达到此前预期,是否还能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基层医生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手术病例相对较少,所以一定要做好术前计划以及术中、术后问题总结,这样对自身技术的快速提升有很大帮助。
当然,还有一点比较容易被忽视,就是关节置换后的感染问题。感染,影响着关节置换的手术质量,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但目前对感染的诊断标准多样且复杂,有时感染治疗还需要多次手术,同时大量使用抗生素,感染患者功能恢复差、死亡率高,因此感染的预防至关重要。
最后就是年轻医生一定要正确理性地对待新生事物。十年前,金属对金属的假体出现时,大家都比较认可这种新材料并应用于当时的手术中,但是几年后发现金属磨损后产生的离子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这说明并不是新出现的技术和产品就一定是好或是正确的,作为关节外科医生,更要理性对待。
骨卫士记者:
医生应该如何指导患者在关节置换后进行康复训练呢?
张波教授:
病人康复是医生的最终目标。
现在手术都提倡疼痛管理与快速康复。就疼痛管理而言,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采用准确的手术方法,加快手术速度,减少组织损伤,控制失血,规范使用止疼药品,预防疼痛和呕吐,尽量不使用引流管和尿管,从术前到术后对患者进行疼痛关怀,改善患者的治疗体验,是需要年轻医生断学习与实践的。
很多年轻医生认为,术后再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就可以。其实病人的康复训练在手术前就应开展,合理有效的康复管理有助于整个运动系统的治疗与恢复。术前,需要教导病人学会康复动作,明确康复注意事项。术后,一定要指导和监督患者尽早活动,这样做最主要是减少血栓的发生;减少患者卧床时间,预防肺炎、褥疮、腰痛等疾病的发生。病人在术后康复锻炼时很容易产生惰性,年轻医生此时须注意一定要加强监督。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认为得病要靠养。这对于关节置换的病人来说却并不适用,根据长期的实践经验,只有积极锻炼和运动,才是恢复健康的最有效途径。
骨卫士记者:
您怎样看待关节置换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呢?
张波教授:
近些年,关节外科技术发展迅速,关节置换手术受到重视并广泛应用,让很多关节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术后有了不同程度地提高。
最近几年,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呈现了以下几方面的发展趋势:
首先是材料学方面的发展。现在人工关节假体有金属合金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和陶瓷材料。目前临床应用的假体多是经过工艺技术改进的第四代陶瓷假体,其具有硬度高,光滑度好,耐磨损性能好,磨损碎屑对人体影响小等优势。
其次是手术技术的进步。现在关节置换走向微创化,这让病人的创伤更小,恢复更快。现在手术也进入到“导航时代”,在手术过程中运用导航技术,精确术中定位,精准手术。包括现在经常提到的机器人手术,也将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
而且工业革命也给医学发展带来了新理念,3D打印技术可提前将患者的关节以实体模型方式展现出来,使医生在患者身体未实施手术前,于体外反复、详细进行模拟手术操作,明确术中实施方案。
相信未来科技的发展会让关节置换手术更加精准,更加微创,人工关节更加持久。
骨卫士记者:
人工关节做得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翻修数量也逐步增加。对于关节置换的翻修,您在临床诊疗中有那些经验与大家分享?
张波教授:
关于关节置换的翻修,我想结合自身体会,从以下几点谈一谈:
首先术前一定要仔细分析病人病情,查找病人疼痛的原因,疼痛时间,是否是持续性疼痛等问题,如果关节脱位也要分析脱位的原因,因为不同的原因解决的方法也不同,而且术前一定要分析和考虑,翻修能否真正解决病人的问题。
其实,需要认识到翻修是非常规的手术,手术方式在术中随时会发生改变,术前一定要制定多套手术方案,准备好各种可能用到的工具及假体。
在手术技能方面,一定要掌握多种取假体的工具和技术。在术中取牢固的假体时要注意方法与力度,减少骨缺损。同时还要掌握多种骨缺损重建,如打压植骨、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皮质骨结构植骨等方法。
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在术中要学会妥协。人工关节翻修出现的问题是复杂多样的。人工关节翻修最重要的因素是稳定。要稳定假体,稳定关节,其次再考虑肢体长度、软组织平衡等问题。
最后,人工关节翻修后的康复锻炼更加强调个体化,医生要给病人制定符合其自身情况的康复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