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骨卫士学科规划建设——2022年第四期专家培训会在线举办,骨卫士医疗集团特聘专家、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骨科专家陈仲教授分享了《脊髓损伤治疗进展及展望》,来自骨卫士合作医院医护人员以及全国骨科同道参与会议,并就脊髓完全性损伤能否治疗、治疗方法及预期效果等问题进行讨论。
陈仲教授从脊髓损伤流行病学、伤情评估、院前急救、复位方法、治疗方式、新方法与展望等方面介绍了脊髓损伤的治疗进展。
陈仲教授指出,脊髓损伤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损伤造成的瘫痪给家庭、社会造成很大负担。国外统计数据显示,脊髓损伤患者一生治疗、康复费用高达75万美元以上,美国每年对脊髓损伤患者的花费超过60亿美元。中国2018年创伤性脊髓损伤发病率为50.484人次/100万人。
陈仲教授介绍,脊髓损伤伤情评估主要根据《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根据不同的皮节、脊髓节段,对应皮肤、支配区域的感觉、运动、肌力情况判断受损程度,将脊髓损伤分为五个级别。 陈仲教授指出,脊髓损伤院前急救的原则是复位固定。脊髓损伤常常伴有骨折脱位,或者没有骨折的错位,其中最难处理的是交锁颈椎脱位,复位成功率仅为40%。 陈仲教授介绍,传统的交锁颈椎脱位复位方式是用秤砣进行颅骨牵引,要一直牵到交锁的关节突牵开,再进行复位。交锁复位成功率较低,如牵引失败,还需要手术切开复位。 陈仲教授认为,传统的牵引方法有三个缺点:一是牵引增幅大,没有保护,易导致过牵损伤;二是最大牵引重量太保守,复位成功率低;三是等待时间长,对医生耐心和放射科要求过高。 对此,陈仲教授对该方法做了改进:进行无级增重,达到牵引要求就不再过多增加重量;进行过牵保护,牵到一定长度就不再延长;打破常规,按需增重,不局限在18公斤以内,在安全保护下按需增重,即时复位。 陈仲教授重点介绍了其团队主持设计的颈椎快速牵引复位器,以及该装置治疗的多例成功案例。自2007年9月至2013年11月,使用该方法共治疗颈椎脱位患者51例,其中寰枕关节2例;颈1/2,1例;颈1-2,2例;颈2/3,6例;颈3/4,2例;颈4/5,10例;颈5/6,14例;颈6/7,14例。年龄7-50岁,全部复位成功,从牵引开始算,耗时均在10分钟之内。相关研究结果已在《中华骨科杂志》发表。 陈仲教授介绍,脊髓损伤复位后,要及时开展药物、高压氧、手术减压等治疗,保护脊髓。 在药物选择方面,目前首选甲强龙冲击疗法,脊髓损伤八小时内有效。此外,神经营养药物、胆碱类药物、神经兴奋药物、生物制剂、抗自由基药物、抗凋亡药物、促进侧枝循环药物、抗氧化应急药物、紫杉醇等药物也是脊髓损伤治疗的常用药物。 高压氧治疗是目前被认为治疗脊髓损伤的一种有效方法,不但可治疗脊髓损伤、脑脊髓损伤,还可以治疗炎症。 如果脊髓损伤患者有手术指征,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应尽早手术。如果椎管有压迫,虽然脱位恢复了,椎管内还可能有碎的椎骨快,或血肿,如果患者伴有椎管狭窄,水肿会加重狭窄,这种情况要在早期手术减压,这也是减少继发性损伤的必要手段,手术方式要根据压迫的类型选择。 ▲患者术前影像 陈仲教授介绍,目前很多研究在临床试验阶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胶原支架移植、干细胞移植等。干细胞治疗很多试验已在动物身上取得一定效果,但在人身上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陈仲教授认为,脊髓损伤是一个复杂的微环境变化,由于各种自由基,抑制神经生长、促进胶质增生的活性因子,氧化剂等,导致损伤后的微环境很差,不利于神经细胞生长。脊髓损伤的治疗必须多管齐下。细胞治疗仍是目前脊髓损伤治疗的热点,此外脑脊液灌注、组织工程学支架、表观遗传学方法、电刺激、脑机接口、脊-机接口等研究,也都获得了一定的进展,未来有希望应用于临床治疗。 ▼添加医生助理小骨微信,了解会议及培训信息 ▼扫码加入骨卫士互联网医院,开通线上问诊咨询,服务更多患者